潮绣的基本介绍
中国四大名绣之一。与广绣合称为粤绣。潮汕地区的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。
潮绣以金碧、粗犷、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。题材有人物、龙凤、博古、动物、花卉等,以饱满、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,气氛鲜明、生动地表现题材,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。
产品特点
潮绣图案设计注重均衡对称,构图饱满,色彩绚丽。主线为金线,并用银、绒线或单独勾勒或混合针绣,使产品收到金碧辉煌,鲜艳夺目的效果。
潮绣针法多样,有疏丝绣、过桥绣、打子绣等多达200种。每一针法均具独特制作效果,巧妙运用,绣物惟妙惟肖。如绣龙身,选用“转针绣”,制成鳞片栉比叠迭,宛若生龙活现。
潮绣独特之处在于垫高绣,即在绣地上铺贴一些棉絮,多少按纹样要求,最高有1寸多,然后绣上金丝绒线,使绣物有如浮雕,富立体感,这种绣法在四大名绣中绝无仅有。
历史民俗
潮绣历史悠久,源于何时,说法不一,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始于唐代。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,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,刺绣与农业、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,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。在清朝乾隆年间,广州已设立绣行,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、绣坊,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乾隆年间,潮州西门外天地坛、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,已有绣庄20多家,绣品输向新加坡、泰国、马来西亚一带,占领南洋市场,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,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。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,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。
获奖荣誉
潮绣作品《郭子仪拜寿》、《狮子头》、《海龙王头》、《安春鸟》等,在宣统二年(1910)清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工艺赛会上得奖。刺绣作品还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,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,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。
潮绣作品《九龙屏风》和《吹萧引凤》,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。
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7年6月5日,经国家文化部确定,广东省潮州市的林智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