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发现,很多老板做产品,总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。高端市场利润高,眼馋;中端市场人群广,想要;低端市场走量大,不舍得丢。结果呢?产品线铺得老长,从9999元到99元全都有,看似覆盖了所有人,最后却发现:
高端客户嫌你不够格调,中端客户觉得你没特色,低端客户说你性价比不高。钱没少花,力气没少费,市场就是不买账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因为他们犯了一个致命错误:以为“全都要”就是赢,却忘了“什么都想要”往往等于“什么都得不到”。
01:定位陷阱——为什么“全覆盖”反而卖不动?
大部分老板的逻辑是:产品线覆盖越全,客户群体越大,销量自然越好。高中低端通吃,总有一款适合你嘛!
这想法听起来很合理,就像开饭店觉得菜单越长生意越好一样。
但现实很残酷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企业:产品本身不算差,团队也很拼,钱也砸了不少,可市场表现就是不温不火,甚至越来越差。
为什么?
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:
从顾客的角度看,一个试图讨好所有人的品牌,往往谁也不讨好,谁也不记得。
想象一下,你作为消费者,面对两个品牌:
A品牌:只做高端旗舰,广告里全是顶尖科技、大师设计、尊贵服务,你知道它代表“最好”。
B品牌:产品从几十块到几万块都有,广告语变来变去,一时说“奢华享受”,一时说“亲民实惠”,一时又说“性价比之王”。
你更可能信任、记住并选择哪个?
在大部分情况下,顾客会选择A。
为什么?因为B让你看不懂、记不住、信不过。
做产品也是如此,“被记住”比“被覆盖”重要一万倍。顾客的脑袋是有限的,一个品牌在他们心里只能占据一个清晰的位置。
“贪全”定位的三大恶果:
第一,认知模糊,谁都不认你。
高端客户觉得你不够纯粹,有低端产品拉低档次;低端客户觉得你价格虚高,不如专做便宜货的实在。你谁的代表都不是。
第二,资源分散,样样都不精。
钱、人、精力就那么多,分散到三条战线上,每一条都投入不足。高端做不出真正顶尖的体验,低端也做不到极致的成本控制。结果就是高不成、低不就。
第三,内部打架,自己抢自己。
高中低端产品在一个品牌下,常常会互相冲突、抢客户、比价格。最后不是合力打市场,而是内部先耗尽了元气。
更可怕的是,很多老板还有一个迷思:觉得“全覆盖”能降低风险。其实恰恰相反,战线拉得越长,风险反而越大。因为你没有一处是真正坚固的堡垒。
02:心智法则——顾客的脑袋到底怎么想?
真正聪明的产品人,懂得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。
顾客为什么选择一个产品?不是为了满足你老板“通吃”的野心,而是为了解决他的问题,满足他的需求,并且能快速、清晰地识别出“这个牌子是给我的”。
顾客在面对品牌时,内心深处有三个本能的筛选器:
第一筛选器:“你是谁?”(定位清晰)
我一眼(一秒)能看出你是干什么的?主打什么人群?核心优势是什么?信息必须简单、直接、不矛盾。高中低端混在一起,就像一个人同时说自己是博士、技工和小学生,可信度瞬间崩塌。
第二筛选器:“关我啥事?”(价值相关)
你宣称的价值(高端奢华?极致性价比?可靠实用?)是不是我这类人最在乎的?是不是击中我的核心痛点?定位混乱的品牌,价值主张必然是模糊的、摇摆的,顾客找不到强烈的关联感。
第三筛选器:“凭啥信你?”(认知可信)
你说你高端,但旁边就摆着低端货,怎么让人相信你的高端是真的?你说你实惠,但又有高端线挂着高价,怎么让人相信你的实惠没水分?矛盾的信息会严重损害信任感。
如何穿透顾客的心智?核心就两个字:焦点!
什么是焦点?
就是集中火力,在特定人群的心智中,占据一个清晰、独特、有吸引力的位置。
具体表现为:
- 你的目标客户非常明确(是追求极致体验的精英?是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?还是图省事靠谱的上班族?)。
- 你的核心价值极其突出(是顶尖品质?是革命性性价比?是超强便利?)。
- 你的品牌表达(名字、视觉、口号、渠道)高度一致地传递这个核心价值。
当顾客能瞬间、无压力地把你归入某个清晰的“格子”里,并且这个“格子”正是他需要的,选择你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。
因为这样降低了顾客的选择成本,提供了明确的心理预期。 焦点明确的品牌,才是顾客心智中的“省心之选”。
03:聚焦策略——如何找准并打透你的焦点?
道理都懂,关键在于怎么干。
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找到一个能赢的焦点,并把它打透?给你三个实战心法:
第一策:有所舍,才能有所得——狠心做减法
别幻想满足所有人。基于你的核心优势和最有潜力的市场,明确选择一条路:要么上高山(高端),要么走大道(中端),要么下基层(低端)。
- 选高端: 就死磕顶尖品质、极致体验、品牌溢价。资源向产品研发、顶级材料、尊贵服务倾斜,敢于定高价,敢于拒绝低端需求。让高端客户觉得“选它,就是身份的象征”。
- 选中端: 就锚定最大众的痛点(比如性价比、均衡实用、便利可靠)。在保证可靠质量的基础上,把成本控制和效率做到极致,让目标客户觉得“选它,最划算/最省心”。
- 选低端: 就聚焦基础功能的极致性价比。把成本压缩到极致,规模做到最大,让价格敏感型客户觉得“选它,最便宜够用”。
关键: 一旦选定,其他暂时不相关的诱惑(比如眼红隔壁的高利润或大流量),坚决砍掉或暂缓! 聚焦资源,单点爆破。
第二策:一致性轰炸——所有力气往一处使
确定了焦点(比如:中端市场,主打“家庭智能安防,可靠省心”),就要确保所有动作都在强化这个认知:
- 产品: 功能、设计、品质感,都要围绕“家庭安防、可靠、省心”来打磨。别突然加个花哨不实用的高端功能,也别为了降价偷工减料。
- 宣传: 广告语、海报、视频、文章,反复讲同一个核心价值——“守护家的安心”。别今天讲“高端奢华”,明天讲“极致性价比”。
- 渠道: 主攻目标客户(家庭用户)最常出现的地方(比如家居卖场、社区店、家庭类APP/社群)。别硬往奢侈品店或路边摊塞。
- 价格: 稳定在一个符合“可靠省心”中端定位的区间。别动不动大跳水或者突然提价。
让顾客在任何地方看到、听到、用到你的品牌,得到的都是同一种强烈的感觉。 这就是聚焦的力量。
第三策:先扎根,再生长——站稳脚跟再图发展
聚焦不等于永远只做一件事。 当你牢牢占据了某个细分市场(比如中端家庭安防的“可靠省心”代表),拥有了稳固的客户群和口碑后,再考虑延伸。
- 向上延伸(做高端): 可以推出一个全新的、独立的子品牌或产品线,主打“尊享定制、顶级防护”,和原有的中端品牌做彻底切割(不同名字、不同视觉、不同渠道、不同团队运营),避免认知混淆。
- 向下延伸(做入门): 同样,可以用一个独立的、定位清晰的经济型品牌去覆盖,核心价值是“基础防护、超值低价”,同样要和中端品牌区分开。
关键: 延伸的前提是主品牌在原有焦点上已足够强大,且延伸时严格区隔,避免互相拖累。这叫“站稳一个,再图其他”,而不是一开始就“三路分兵”。
04:掏心窝的话
很多老板之所以在产品定位上栽跟头,根本原因是低估了顾客认知的顽固性,高估了自己“通吃”的能力。
他们以为市场是无限大的蛋糕,以为产品线长就是实力强。实际上,
市场首先是心智的战场,是认知份额的争夺。
我见过太多因为“贪全定位”而陷入泥潭的案例:
- 有的老牌国货,为了“年轻化”推出廉价副线,结果年轻人没吸引来,反而让忠实的老顾客觉得品牌“掉价”了,两头不落好。
- 有的互联网新贵,初代产品靠极致性价比一炮而红,站稳中端。结果膨胀了,立刻推出高价“旗舰”想冲高端,但研发、服务、品牌力根本撑不起高价,高端用户不买账,原有的中端用户也骂它“忘了初心”。
- 有的小而美品牌,本来在特定高端圈层口碑极好。眼红大众市场销量,匆忙推出中低端产品线,品质和服务跟不上,瞬间把辛苦建立的高端形象拉垮,高端客户流失,中低端也没做起来。
这些悲剧的根源,都是同一个:心太贪,力太散,焦点丢。
真正聪明的产品人,懂得一个底层逻辑:
少即是多,舍即是得。聚焦不是放弃市场,而是为了更精准、更凶狠地穿透市场。
这不是让你放弃野心,不是让你只做小生意,而是让你理解赢得心智的客观规律:
在顾客拥挤的脑袋里,一个清晰的声音比一百个模糊的噪音更有力量;一个稳固的阵地比十个摇摇欲坠的据点更有价值。
在这个战场上,规则很朴素:
谁能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清晰、独特、有价值的焦点位置,谁就能获得真正的定价权、忠诚度和增长动力。
聚焦吧!别再让你的产品“兵分三路”却“处处失守”。集中火力,打穿一点,你会发现,“少”的后面,藏着真正的“大”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