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,一直是企业向前迈进的驱动力。然而,为何有时我们投入大量心血的创新产品,却未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?
究竟是因为创新产品本身不行,还是营销推广上不行?
先看一个案例
可口可乐作为碳酸饮料市场的巨头,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。
当健康饮食成为新潮流时,可口可乐尝试推出健康饮料来迎合市场,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。
可口可乐Life绿色新生汽水低糖低卡,就连瓶子都透露着健康的气息。然而,消费者却对这款绿色汽水并不买账。
他们觉得这款产品与可口可乐传统的碳酸饮料形象大相径庭,缺乏信任感,购买欲望也不强。
健怡可乐、零度可乐等健康饮料亦是如此,均未能在市场上取得显著的成功。
这么好的新产品,顾客为什么不买账?问题的关键出在哪里?
关键在于,你的创新有没有跟顾客对你品牌的认知(定位)相符,有没有聚焦品牌已有建树的重点产品(认知产品)进行。
也就是说,创新是创新,认知是认知,创新未能与品牌认知相挂钩,导致顾客很难将你的创新与他们对品牌已有认知的联系起来,自然就不会为你的创新产品买单。
那么,什么样的创新更能打动消费者,更容易取得成效呢?
首先是体现品牌定位,成就品牌定位,围绕一个目标,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的创新。
创新不是脱缰野马的,它应该与品牌的定位紧密相连,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进行。
因为顾客一旦对品牌形成了某种认知,这种认知就会成为他们心中的事实,影响深远,并且很难改变。
就像茅台,虽然它试图创新推出红酒、啤酒等产品,但市场反应冷淡。因为消费者心目中的茅台,它就是高端白酒的代表。
像这样脱离品牌定位的创新,到头来只是一场无头无尾的“游击战”,除了能为品牌带来短暂的市场关注外,并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。
反观苹果公司这么多年来的创新,无论是iPhone、iPad、Mac还是其他周边设备,都紧密围绕其高端、优雅、易用且创新的品牌定位进行设计和创新。
以iPhone为例,每一代的更新都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、加强性能,并在设计上保持简洁优雅的风格。
无论是Face ID的人脸识别功能,还是持续优化的摄像头系统,都是在放大苹果“易用性”和“高端体验”的品牌优势。
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,也进一步巩固了苹果在消费者心中的既定形象。
由此可见,创新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效,就必须以品牌定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首先明确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已有认知,以此为方向进行创新。
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创新的成果能够与消费者的认知相契合,做到未战先胜。
其次是看齐认知产品,发力认知产品,围绕一个核心、聚焦一个重点进行的创新。
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成功,更容易取得成效的创新是向品牌已经取得成绩的、品牌起家的重点产品看齐,这个重点产品在四喜的语言体系中称为“认知产品”。
认知产品,作为品牌的核心和灵魂,代表了品牌的定位,集中体现了品牌的差异。它是品牌与市场之间的桥梁,是顾客认识、理解和接受品牌的重要载体。
创新应当聚焦于认知产品,深挖认知产品所具有的差异和价值,借助认知产品在顾客心中已有的认知优势和已经形成的认知地位,开发更加具体化的、多元化的、个性化的创新。
比如适时推出功能更丰富的、面向不同场景的、不同搭配组合的、符合消费者偏好的其他新品。
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创新,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认知产品的竞争力,巩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。
就像星巴克在咖啡上的创新,它围绕拿铁这一经典咖啡,根据不同的季节推出限定款的拿铁饮品:
比如,冬季带有浓郁香料和圣诞气息的拿铁,夏季带有清爽的果味拿铁或冰拿铁。
另外在咖啡与其他食材的组合上,还推出焦糖、抹茶等各种风味拿铁。
这些新品不仅让顾客对星巴克咖啡产生全新的体验,更让星巴克咖啡这颗种子在顾客心中越埋越深。
所以,对企业来说,在创新过程中保持对品牌定位和认知产品的清晰认知至关重要,这是方向的问题,方向对了,努力才不会白费!
创新从来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任意发散,也不是毫无章法的尝试。
它需要在明确品牌定位的基础上,聚焦于认知产品进行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确保创新的成果能够与消费者的认知相契合,与品牌发展的主线相一致。
这样的创新,才更能打动顾客,更容易取得成效,才能为品牌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如果你的品牌认知产品不清,可以找四喜预约一场认知产品盘点。
礼物一:《战术盘点8步法》
礼物二:2.5万字《卖货包装秘密》
礼物三:《用户痛点洞察工具》
礼物地址:https://kdocs.cn/l/ckUez1a7BtRu